oxlasers.com
| 欢迎您
oxlasers.com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资讯中心 > 上海资讯

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

对爱好音乐的上海人来说,“上海之春”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美好名词,提到“上海之春”,耳畔就会回响起很多动人的旋律。“上海之春”不是音乐家们的自娱自乐,而是市民共同参与的音乐狂欢节。“上海之春”使这座城市有了激情,有了浪漫情调,有了缤纷绚烂的梦想,有了和音乐有关的城市记忆。在艺术不普及的年代,“上海之春”是上海人期盼向往的艺术盛宴。“上海之春”传播的音乐和作品,有很多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。如小提琴协奏曲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歌曲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、管弦乐《红旗颂》、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……


记忆中,有很多关于“上海之春”的美妙印象。“上海之春”刚开始创办时,我还是一个少年,喜欢音乐,却很少有机会去音乐厅听音乐会,很多音乐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。第一次听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,是在一台老式唱机上听一张密纹唱片,尽管有钢针划在胶木唱片上的咝咝声,但俞丽拿在琴弦上拉出的优美深情的曲子,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心。这样优美深情的音乐,就从“上海之春”出发,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,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,我在电影院里看过一部以《上海之春》为片名的艺术记录片,导演是桑弧,演员就是在“上海之春”的舞台上各显神通的音乐家。在这部影片中,我第一次听到管弦乐《红旗颂》,并被那深沉阔大的音乐震撼。记得有陆春龄吹笛子的镜头,一枝竹笛,被他吹出百鸟鸣啭,欢乐的旋律漫天飞扬。一个三轮车工人,成为笛子演奏家,这大概也是“上海之春”创造的奇迹吧。


在我的创作生涯中,也有幸和“上海之春”发生难忘的关联。1990年,上海组织诗人和音乐家创作纪念建党70周年的音乐作品。艺术创作的规律,难容无病呻吟,也忌讳应景之作,如果不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歌唱,决不可能打动人心。如果泛泛而写,故作激昂,必定是过眼烟云。我想到了讴歌一位伟大的爱国者:方志敏。


少年时代读方志敏的《可爱的中国》,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。在黑暗的时代中,能够发出如此美丽动情而又刚强有力的声音,真是难能可贵。几十年过去,这种印象一直未曾淡薄。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,像方志敏这样“威武不能屈,富贵不能淫”,既有深刻思想和高尚情操,又有坚强意志和浪漫情怀的爱国者,实在是可歌可泣。这样的品格和精神,不管在什么时代,都应该成为中国人的楷模。国家危难,民族存亡时,爱国志士们发出的呐喊,在和平的年代,会不会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?重读方志敏《可爱的中国》,我的感动和激动依然如初。面对方志敏这样的伟大灵魂,那些精神萎靡、目光昏暗、心胸狭隘、沉湎于物欲的现代人,应该自惭形秽。我想,如果能用诗和歌为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塑像,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于是便有了创作组诗《中国,我可爱的母亲》的冲动和激情。在一次诗人和作曲家聚会时,我谈了创作的想法,当即得到著名作曲家陆在易的响应,他说,你写出来,我来谱曲。他的鼓励,成为我创作的动力。我写出了组诗《中国,我可爱的母亲》,用的是第一人称,抒发了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母亲的挚爱,也表达了一个爱国者对生和死的态度,对美好理想的憧憬。这种感情,并非无中生有的杜撰,而是有方志敏的经历和他为后人留下的博大精神财富作为依据。这些诗句,不仅是展现一个爱国者的精神世界,也是讴歌所有为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流血牺牲的先烈。面对先行者们的伟大业绩,后来者发出的任何声音都是微不足道的。陆在易是一位态度极为严谨的作曲家,他呕心沥血,反复修改,数易其稿,为《中国,我可爱的母亲》谱出了激情洋溢的旋律,使它成为一部真挚感人、气势恢宏的交响合唱。